家事国事天下事两耳须闻窗外事

来源:重庆晨报  浏览:759次 时间:2017-06-08  

7日上午首场语文考试结束。“蒙了”“好难”“有新意”“好发挥”……高考作文题,今年依旧被刷屏,各种评论声纷纷响起。

文章合为时而著。让我们看看“场上学子”“场下各界”是如何评判这些作文题的吧。

读懂中国

你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今年全国共9套卷子,其中北京作文题是二选一,因此共有10个作文题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长期关注高考语文命题,他认为今年的命题总体上比较稳定。值得注意的是,有较为新颖的两者“结合式”命题,给学生更大发挥空间。

全国卷Ⅰ卷作文是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南昌一中语文教研组长吴晓君说,试题紧跟时代脉搏,不仅有独具特色的中国名片,也不避讳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瓶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题目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看学生是不是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考察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追求知识

请你别忘了也要行万里路

今年北京备选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引起了网民热议。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戏剧戏曲学教研室主任张一帆说,这个作文命题很有人文气质,且让不同性格、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浙江卷题目提出“人要读三本书”,一位考生说,看到这个作文题目,就想到电影《一代宗师》里的那句,“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人既要广泛地求索知识,也要行万里路,从社会中汲取营养,同时,需要注重内在的心灵探索。

写好文章

作者当有生活积淀和修养

有关专家认为,今年的作文题目兼具稳重和鲜活,紧扣时代主题,囊括个人、社会和国家。题目的设置不仅能展现学生文章写得怎么样,还能体现文章背后的人格和修养。

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田云等一线教师认为,生活化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一大特点,考题中纽带、车、书店等都是学生身边的事,这让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容易有表达的欲望和发挥的空间。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表示,贴近考生、贴近现实生活,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更易产生思想情感共鸣与交流,是作文试题命制的努力方向。国家热点战略“一带一路”、大众娱乐活动“广场舞”、几乎人人在用的“移动支付”等关键词,让人耳目一新。

融古通今,传承发展文化。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表示,全国Ⅱ卷作文题选取了六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诗词文学名句,要求学生不是用静态记忆来传承文化,而是合理引用,从中解读出相应的意义,使优秀传统文化在使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建新表示,全国Ⅲ卷的“我和高考”,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考题以40年前恢复高考这件有着时代转折意义的事件为背景,连通了数十年的历史和学生当下的个人体验,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也可以从更高层面,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探讨高考改革的方向。

深邃思考,培育思辨能力。北京市京源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王晨阳说,避免高考作文套路化,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是这些年高考作文的努力方向,在一些题目中已经体现。如上海的“预测”,预测的东西有很多,有巫婆跳神的预测,有黑洞理论的预测,需要学生有足够深邃的思考、足够开阔的视野才能写好。

40年变迁

高考作文改革一直在路上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等专家看来,高考作文题是最能展现学生汉语文学的素养和能力的,同时也是时代变迁的投影。这是近年来命题趋势多元化的表现,只要是善于观察、思考的学生都比较有优势。

记者梳理发现,从恢复高考元年的“心中有话向党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毁树容易种树难”“乐于助人还是悄悄走开”,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汶川地震”“心灵的选择”,高考作文命题逐渐从宏大的政治叙事,走向关注社会热点、思辨人生人性。

除了题材,作文体裁也有着明显的时代脉络变化。“恢复高考40年,我们的作文试题经过了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四种形式。”陈建新说,新材料作文最不容易与以前的考题雷同,有利于考生个性发挥。

张颐武认为,从高考作文可以看出今后中学语文教育的方向,那就是增加阅读量、增强逻辑能力、重视传统文化,总体上要引导学生全面提高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据新华社

高考作文 祖国为你出了一道思考题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甫一结束,各地高考作文题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的焦点。人们如此热烈地讨论、分析,不仅因为这是一道分值最高的考题,更是希望从中寻获时代发展的号角与回响。在某种意义上,这也代表了祖国发来的询问,是一道属于全体年轻人的必答题。

请问你会如何看待这个时代?中国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当代中国并非产自虚空。京剧、长城、大熊猫象征着古老的华夏,“一带一路”、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代表着青春的中国,空气污染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呼吸之痛。这些词汇所指代的内涵,或传统、或现代,或喜悦、或苦恼,但这就是你我生活的当代中国。对即将扬帆的青春而言,无视任何一块拼图,都可能令人生的航船偏离航线。

请问你将如何改变这个时代?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所谓“四十不惑”,关键是找到了奋斗的方向与人生的坐标。譬如畅想共和国百年华诞,如今考场中的十几岁少年,届时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此时,你在考场为共和国拍照,彼时,中国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与现在的你息息相关。

请问你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高考终究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担负着为国家选材的重任。犹如一场“成人礼”的高考,检验的是十年苦读的成色。从“有字之书”到“无字之书”再到“心灵之书”,背后则是从育才到育人的层叠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