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文物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经过近年来的调查、史料对比以及专家论证,至少经历了640余年风雨历程的3167.6米重庆母城城墙,并未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其实就隐匿在我们身边,留存至今。
昨天,渝中区政府工作人员表示,今年,连接渝中区内“九开八闭十七门”城门之间的城墙,将逐一被修复。首批作为示范段的古城墙为定远门—临江门段和南纪门—金汤门—通远门段。
工作人员说,首批修复的定远门—临江门段起点为达美城市花园小区民生路入口,终点为北区路与临江路交汇处空地,长度960米。
而南纪门—金汤门—通远门段的起点则为中兴路与山城步道交会处,终点为巴郡坊,长度1858米。
这两段城墙的修复将以完善为主,整治城墙城垛、绿化及崖壁管线,增设标识标牌,调研古城墙文史资料等,最终打造成为历史文脉和智慧旅游相融合的古城墙遗址传统风貌区。
工作人员表示,定远门—临江门段预计在今年二季度完工,而南纪门—金汤门—通远门段则会在今年四季度完工。
A
修复古城墙
共17段,长3167.6米,大部分修筑于明初
你可能天天都从渝中区的临江门经过,可你知道临江路你曾倚坐休憩的堡坎,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吗?
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说,这段鲜有人留意的石墙,其实就是重庆母城城墙的一部分。
与临江门古城墙身份同时得到确认的,还包括另外16段散落在渝中区堡坎、路基、房基下的古城墙。
徐晓渝说,经过近年来的调查、史料对比以及专家论证,至少经历了640余年风雨历程的3167.6米重庆母城城墙,留存至今。
随着《重庆母城“九开八闭”城门城墙现状调查报告》公布,17段残存古城墙的具体位置从老地图中跳跃而出,一一打破经年的沉寂,出现在我们身边。
探寻
沿着两江一步步找
半年里找到17段古城墙
寻访古城墙的路,是渝中区“重庆母城‘九开八闭’城门城墙调查组”的十多位成员,在半年里沿着两江,用脚步一一探寻出来的。
徐晓渝说,重庆现存老城墙以明初所筑为主,在640余年风雨历程中,经过战乱及历年城市建设,一部分已被完全损毁,另一部分则封存于堡坎、墙基、房屋基内。
“残存城墙所处的位置往往比较隐秘,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逃过了历史车轮的碾压。”
徐晓渝说,重庆大大小小的堡坎无数,如何将近现代的堡坎与古城墙区别开来,需要具备良好的古建筑专业知识。
野外踏勘只是探寻工作的一部分,古城墙的身份认证还有着大量的文献史料、人物访谈作为佐证。同时,寻访到的古城墙,还通过了市内规划、文物、建筑及美术专家的一致论证。
文物工作者们的艰辛探寻最终揭开了17段残存城墙的面纱,它们被逐一记录在案。
现状
残存城墙遗址总长为3167.6米
大部分破损严重
徐晓渝说,根据史料记载,重庆母城原城墙周长为8860余米。经过逐一测量后,现在人们仍可看到的残存城墙遗址总长为3167.6米,其中约有600米封存在房基或者堡坎内。
这些古城墙的现状如何呢?徐晓渝说,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城墙破损情况严重,主要为自然风化、微生物侵蚀和城市建设及管理等多种因素造成墙基坍塌、墙体污损或被道路、建筑掩埋。
徐晓渝说,大部分城墙墙基筑在沿江一带的陡崖、悬壁、斜坡处,而城墙质地主要以砂岩砌筑的条石为主,长年受气候影响、酸雨侵蚀,使砂岩表体形成粉砂颗粒,起鼓、剥落,对墙体产生较大影响。
其次,历朝历代城市建设将部分城墙挤压在墙基、房基、水泥堡坎内。而城市垃圾倾倒、污水冲刷也加剧了城墙损毁。
同时,在重庆湿热环境条件下,城墙条石内部的基岩刻槽剖面成为生物活动的场所,尤其是植物树根及杂草,对墙体产生严重影响。
另外,因为环境潮湿,苔藓类植物附在城墙条石表面生长,对墙体自然风化也起了加速作用。
修复
因地制宜地开展保护工作
将城墙遗址申报为文保单位
为了能保护好这一段段见证了重庆历史的古城墙,渝中区请来了包括规划、建筑、文物、美术等方面的相关专家,对17段残存的古城墙保护建言献策。
徐晓渝说,在座谈会上,专家们建议,应彰显“重庆母城”理念,保护古城墙遗址,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保护工作。
同时,专家们还建议,将城墙遗址整体逐步申报为文保单位,并突出重点进行保护。将保护下来的老城墙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按现有条件,可建设遗址公园、观景平台等。
此外,城墙遗址的保护还应突出城墙的“险峻”,引入建筑学、美学的概念来保护老城墙,让它们更好地展示其原始风貌。
专家们初步判断这17段古城墙大部分都修筑于640余年前明初时期,而它的建造者,是明代卫指挥使戴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