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采编网络切换不影响报纸正常出版,重庆晚报新闻编辑部今夜开始搬家。重庆晚报的新地址: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乘坐685路公交车到中央公园西站,你会看到一栋高耸的36层大楼。此前,重庆晚报经营中心已搬至新办公楼。从明天起重庆晚报全套出版工作,由原来的渝中区较场口85号大元广场迁至这里完成。
8部高速智能电梯,宽敞明亮的办公和接待区域,现代化、集成式的中央新闻厨房……重庆晚报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融合的新时代。
继续向读者提供最新最快的信息,重庆晚报做好了准备:即将启用的新版智能办公系统,除了实现移动办公,还能把新闻线索自动派发给距离新闻事件最近的记者,定位准确率在5米以内;重庆晚报和旗下都市热报以及第一眼网站,将24小时文字、视频滚动报道国内外新闻信息;我们还将不定期推出新闻直播,比如前段时间全国两会的记者会直播,让读者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资讯。
除了给读者提供最好看、最有用的新闻,重庆晚报重点打造的走走族、车车族、体育事业部、文艺事业部、品牌研究院等旗下机构,将会给读者带来更多实惠而又精彩的活动。
突发事、感动事、高兴事、烦恼事、创业事、稀奇事,重庆晚报24小时新闻热线966988,全天候为你服务。
1985年,重庆晚报在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诞生。2000年,重庆晚报搬迁到较场口大元广场85号。从那时起至今,较场口85号就一直是重庆晚报的家。在这个简陋而温馨的家里,重庆晚报人打造了一条又一条耳熟能详的好新闻,如《姐弟恋人隐居深山半世纪》中徐朝清和刘国江的爱情天梯,让人感动追忆;《大巴山深处,那些黎明前的火把》、《山村教师三年挖煤资助贫困生》、《贫困生免费课本只能看黑白版?》等文章,引起全社会对山区教育现状的关注;《4只幼崽困珊瑚坝水中央,狗妈妈每天渡长江喂奶》一文,唤起社会对温情和人性的期盼……一条条有温度的新闻,铸就了重庆晚报人在重庆媒体中获得中国新闻奖数量最多的荣光。与重庆晚报新闻一样有温度的,还有那些与重庆晚报朝夕相处的人。
48岁的卖饼人吴永东和妻子张大姐,就是其中之一。吴大哥和张大姐每天早上6时起床,把饼摊摆在重庆晚报楼下叫声。除了卖饼,他们每天中午还要卖盒饭,重庆晚报的员工是他们的主要客源之一,如今每月能挣七八千元。吴大哥说,1997年重庆晚报还没搬到大元广场时,他就在这里卖饼了。现在重庆晚报要搬了,他还是会继续坚守在这里。
清洁公司外派到重庆晚报做清洁的罗大姐,42岁,来自铜梁区农村。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清楚地知道重庆晚报每个领导的工作习惯,每个记者编辑的优缺点,甚至哪个记者编辑要跳槽了,哪个要提拔升迁了,都了然于胸。对于重庆晚报各个时期的办报风格变化,稿件是否采写到位,她也能点评得头头是道。
罗大姐说,重庆晚报人很善良、包容,经常有记者编辑主动和她聊天。“年轻人真的要不断学习上进才行,感觉现在一些年轻记者写的稿子,确实没有以前的老记者写得好看了,写稿子怕是要给读者带来点‘温度’才要得哟。”“新办公楼离主城核心区有点远,每天路上来回的时间更长了,大家要合理安排时间注意休息哟。”“……善良的罗大姐叮嘱即将离开大元广场的重庆晚报人。
重庆晚报人也真诚地告诉包括吴大哥、罗大姐在内的广大读者,不管到哪里,重庆晚报永远与读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