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电商平台商家许多卖家收到了当地税务部门通过电子税务局发送的“风险自查提示”,提醒他们存在少记营业收入风险,要求企业自查3年以来存在的漏报问题并补缴税款以及滞纳金。
简单讲就是之前一些网店冲排名大量刷*,被税务局用大数据监测出来17年-19年之间店铺平台流水对不上公司收入缴税,现在税务局开始要“秋后算账”了。
据悉要求一次性按照支付宝进账额度补税。未来此次刷*补税的规定若在全国范围内“靴子落地”,对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平台上靠刷*冲爆款的商家而言,将带来巨大的冲击。消息传出后,“补税补到破产”的绝望一时间笼罩了电商圈。
其中针对刷*行业最为老火!刷*的本质是流量困境
刷*实际上反映了传统电商的焦虑-商家越来越难撬动平台的流量杠杆,同时,平台的流量池也在外来冲击下日渐萎缩。淘宝直播日活在2700万左右,但抖音和快手的日活分别达到了4亿、3亿。可见,从流量基础来看,淘宝已被碾压。
“如果有钱,谁愿意刷*呢?”要说电商平台,刷*横行,本质就是因为现在推广费用太高,流量红利也大不如前,店铺的寡头效应愈发明显,不靠刷*,中小店铺根本没法曝光,更无从谈销量了。
刷*门槛低、收益高,提升销量和信用度,带来流量、制造爆款最有效,也是成本最低的手段。绝大部分的中小商家为了获取更多流量曝光机会,都会利用“刷*”来提高自己店铺、商品权重,继而达成交易。
刷*是最狂热的数据崇拜者
中国电商都有崇拜数据的通病,大促期间的平台的比拼更是一场数据的竞赛。大家都在狠搞补贴,猛搞直播,无非还是为了好看的数据,特别是活跃用户、GMV、观众数量这些。与把谁谁谁比下去相比,更重要的还是可以写进财报里的高光数据。
平台发力的同时,也以数据为目标为商家制定了竞争的规则,大促期间的赛马也好,平时的宝贝排名也好,平台衡量是否给予商家流量的标准,也是看商家是否能给平台带来好的数据。其中销量就是很重要的维度,这也是刷*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大数据时代征税将无盲点
传统时代,因为网店均采取线上方式经营,其真实销售收入数据只有平台和店铺自己掌握;另一方面,网店上报税务部门的销售收入往往只是开发票的那部分收入,而绝大部分消费者是不要求店家一定开票的,差值由此产生。
大数据时代,传统上向网店商家征税的盲点已不复存在。近几年,税务局通过网络爬虫等技术提高了大数据税收治理水平,同时加强了与电商平台企业的合作,可以获取平台统计的销售收入,从而借助大数据比对分析,发现商家可能存在的逃税问题。
此次,刷*补税政策若是全面执行,或将改写电商“数据狂欢”的通病,与此同时,一大批中小卖家或将在此次打击中退出平台。未来寻找更便宜,更安全的引流渠道将会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