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程学院“星运网红(行业)学院”甫一成立,就引发了大众热议。重庆工程学院表示,“星运网红(行业)学院”不是该校的独立学院,也不是学校的一个具体专业,只是重庆工程学院与当地某一文化传播企业合作的一个培训项目。“这算是一个网红方向的定向班,企业方面提供培训老师和实践机会,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学生自愿参与。”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这个项目只是一种尝试,如果运营效果不错,未来有可能会正式申报这样的专业。
那么,在互联网、自媒体高速发展的行业氛围里,“网红学院”是否应该成立?
“把它称为‘网红学院’,我个人不是很赞同。在很多普通人眼中,‘网红’这个概念褒贬不一,但是可能贬的意味更多一点。”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夏鹏翔告诉记者,“‘网红’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不具备专业和学院的内涵,能不能成为职业,需要时间来检验。”
“一开始看到这个‘网红学院’时,我就觉得把它称为一种培训更合适。比如说企业需要这一类的人才,有目的性地对有意向的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授邹宏秋认为,“网红学院”成立的初衷,可能是考虑到个别企业的个别需求以及一部分学生的创业就业倾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大学成立学院、开设专业及课程要考虑专业机制、成立学院的条件、招生规模等问题,并由学校学术委员会结合学校办学条件、社会需求进行多方面论证。而“网红学院”只是跟就业相关的学生培训项目,并不能称之为“学院”。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认为:“高校开设任何一个学院或者专业,本身都需要以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标准作为基础,而且开设专业,要遵循规范的程序和评估的过程。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网红’成为高校教学专业的条件还不够充分,前景还不够明确。”
河北省深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订单式职业人才。图为该校装饰设计专业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绘画。新华社发
“网红学院”是与就业相关的一个尝试
对于“网红学院”的出现,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改变,比如慕课、微课等形式,它们的出现确实给教育注入了新的色彩。‘网红’的培训技术性色彩更浓,这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是区别开来的。这种新生事物极易给传统的高等教育带来冲击。但是细观‘网红学院’的课程,难道没有高等教育的‘传统’存在吗?其实,一些课程在传媒、传播类学科里早已开设了。”
储朝晖告诉记者:“‘网红学院’就是用新的筐,将传统专业课程都装进了它的核心培训中。”
“作为与就业有关的一个尝试,‘网红学院’是有积极作用的。从网络上流传的该专业的课表中,一些课程确实对学生就业找工作有积极意义,例如形态课。”夏鹏翔坦言,“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新事物是会出现的。但必须切记: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一时的功利性,而是让学生长久受益。”
对“网红学院”这个新出现的事物,程方平认为教育学者的态度不应该太激烈太绝对:“作为跟专业相关,或者说跟就业相关的一个尝试,‘网红学院’本身带有职业技术训练的意味,这是比较好的。”他认为,之前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很多专业也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之后才逐渐被社会所接受,而这也容易导致专业的老化固化。“所以,关注一些新的亮点,做一些新的改变和探索,我认为这是积极的。”
冷静看待校企合作办学的新与奇
与网络舆论相比,面对“网红学院”,教育界人士表现出更多的审慎态度,也更关注这一现象背后的现实意义。
“网红不是学院,不是专业,只是一种培训。”熊丙奇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这种培训在大学里很常见,比如说主持人培训、计算机培训等。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这个学校把常规的培训与‘网红’这个有争议的名词联系在了一起。”
“这样的培训项目,只要公开透明面向所有学生,学生自主选择,就不该过度解读。办学中注意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即可。”熊丙奇认为,“网红学院”的出现似乎带有一点炒作的嫌疑。
的确,在此之前,国内已经出现过类似的网络培训课程。早在2009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率先开设创业班,引导学生在各大电商平台经营网店,学校开设的电商网络模特班,课程除了形体,还涉及走秀、表演和摄影,该学校也因此被媒体冠以“网红制造流水线”的名号。2016年,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为该校14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专门开设了类似“网红主播”的课程,但是在课表上,这门课的名称是“新媒体节目制作”。
“不可否认的是,在就业选择多样化的今天,要允许学校进行探索,而且有不少学校的探索是成功的。换言之,如果‘网红’能够成长并影响其他产业,它的未来发展是有潜力的,那么,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舆论就应该给学校一点空间,让它们摸着石头过河。”程方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