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村民办农家乐年赚6万网售土特产拓宽进村路

来源:重庆晚报  浏览:861次 时间:2016-02-15  

2月10日,重庆晚报记者在距离彭水县城52公里的罗家坨苗寨采访发现,这个有60户近300名苗族村民的苗寨日常生活已发生质变。奇峰异石、景色秀丽风光下,当地旅游项目开枝散叶初具规模。

2013年6月,重庆晚报记者也曾采访这里。当时,这个堪称重庆境内最大的家族苗寨,还在摸索一条发展乡村旅游、寻找金饭碗的脱贫路。

几年前

会唱歌会做菜只是自娱自乐

罗家坨苗寨位于民歌之乡鞍子镇新式村4组,村民在群山环绕的偏远村落繁衍生息,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2月10日,重庆晚报记者在路途中感叹,与2013年来访时明显不同的是,从县城到罗家坨以前需要3小时,现在用时缩短一半,当地政府为苗寨修出一条开敞式道路,沿线还有清晰指路牌。

当天中午12点左右,重庆晚报记者来到寨内,依山而建的苗寨、整片木质结构的吊脚楼依旧出现在眼前,全封闭院式、半封闭厢房式,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不同的是,村民干劲更足,团结致富心愿更强。

几名年轻力壮的村民正拿着工具打凿门前的路。一位村民爽快地说,“趁回家过年,为家里做点事,别老盼着政府来修路,我们也要自力更生,爬坡上坎的小路,交给年轻人来办。”

寨里人憨厚、勤奋精神,感染着重庆晚报记者。

近60岁的罗兴付是当地有名的金嗓子,喜欢用唱歌方式对话。他的妻子任云仙53岁,会做一手家乡菜,鼎锅饭、斑鸠豆腐、风萝卜、腊猪蹄汤最拿手。“5年前,我们的特长只是自娱自乐、自给自足,没想到现在成为挣钱手艺,能为旅游者服务。”罗兴付说,这些年,一些驴友在网络上进行宣传后,带来四面八方客人,甚至有英国、韩国等外国人。但真正的改变,还得从3年前说起,当地政府出资为村里添砖加瓦,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政府为我们翻新了房屋,地砖、青瓦、飞檐、红门都是统一的,包括木梁上雕饰的生肖图案。木梁不稳固请师傅来修,政府还给报30%费用。”罗兴付说,这些年陆续改善了硬件条件,村民旅游意识变强了。

重庆晚报记者见证了这些变化:家族祠堂翻新成为景点,寨后溶洞挖掘成为逛点,房梁挂上彩布等装饰品,每间客房白亮整洁……

去年

这家人搞农家乐净赚6万元

从寨内服务中心行走约200米,进入罗兴付家。

重庆晚报记者刚进家门,就看见罗兴付与7个孙子、4个儿子女儿围坐在火铺前吃着香喷喷鼎锅饭,摆着龙门阵。

见客人进门,任云仙倒上一杯热茶,激动地说,“今年除夕村里多出好些亲人,有广西的、西安的、湖南的,当天晚上全村燃篝火、唱苗歌,今年春节最热闹。”

说完,任云仙进屋换了一身苗服,把熟睡小孙女背在背篓里,一边收拾房屋一边嘀咕:“等会还有客人来,干干净净才有回头客。”

任云仙的二孙女懂事地拿着盆子,帮着外婆淘米,认真地清洗红薯和洋芋。

任云仙的女儿罗顺芳说,2013年村里办起农家乐,简单腾出几间房给游客住,如今村里农家乐分了星级,在原先基础上精挑细选,推选出4户旅游大户挂上2星级门牌,她家就是其中之一,可同时接待20余人,每间房铺设有新床垫、挂了蚊帐,还配备盥洗用品。“我家住不了就匀给别户,80元/天包吃住,包月价60元/天。”罗顺芳说,去年除去所有开支,家里净赚6万元。今年春节开门红,粗略估计赚了1000余元。

“全家生活越来越充实,父母忙不过来,做子女的就从镇上赶回来帮忙,与先前父辈和兄长依靠打零工、卖烤烟维持生活相比,幸福太多。”罗顺芳说,如今家里的小孩都到镇里上学,村里每家每户几乎都买了摩托车。

今年

网售土特产拓宽进村路

罗兴付家火铺房,梁上挂着腊排骨、腊猪蹄、老腊肉,罗兴付说有400公斤左右,今年就靠这些腊食品增收,一是可以上客人餐桌,二是可以卖给客人带走,三是准备参加镇上搞的网销。“土猪肉涨价了,供不应求,去年腊猪蹄每公斤卖50元,今年可能卖70元。”

鞍子镇镇长简远成对重庆晚报记者说,去年该镇贴出大量召集令海报,招纳农村淘宝合伙人,发起方是阿里巴巴集团。经过严格选拔,镇上选出两名年轻人代表,目前正在做最后培训。“今年全镇启动网货下乡、土货上线网售方式,当地土鸡、腊肉、小米花生、斑鸠豆腐等都会搬到网上出售,镇政府联系专业人员对村民进行培训,尽快打造苗寨专属品牌。”

简远成还说,接下来镇政府计划与互联网接轨,把初具规模的苗寨风情推广出去,包括餐饮住宿、景点、篝火晚会、山歌比赛等。去年,苗寨接待3万人以上,是3年前的3倍。

如今最大制约是交通。“旅游大巴进不去,旅游人数、旅游项目就会受限。交通部门已规划约7公里通往苗寨的环山公路和连户路,争取今年内启动建设。”简远成说,去年,包括罗家坨苗寨在内的新式村整村脱贫,超过2000名村民过上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明年春节再来看看,当地人的生活还会更上一个台阶。

迎难而上不怕路远

2013年,罗家坨苗寨打开封闭大门,今天,苗寨人摆脱贫困,每户年收入突破8000元。今年,这里的人铆足精神,欲重组一支苗家歌舞队,期待与远方来客分享喜悦,期待更华丽转身。

这处具有500多年历史的苗寨,何尝不是彭水脱贫发展、全市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这种变化绝不仅是路宽了、村落漂亮了、人们挣钱了如此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在各方扶持帮助下,曾经贫困的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人人焕发出活力光彩。

“山歌不唱哟不开怀哟,磨子不推转不过来哟。酒不劝郎郎不醉哟,娇阿依,花不逢春不乱开哟……”在山水之间辗转,一首罗氏家族传唱的《娇阿依》,传承着人们心中高吭激扬、对生活充满追逐的信仰。

在这个地处武陵山区渝东南一隅的自治县,生产生活中的人们,用勤劳双手真抓实干告诉我们:只要迎难而上,就不怕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