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出生的周牟是重庆邮电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在高校,老师一般40岁左右,才有资历和资格晋升正高职称,达到教授级别,周牧却像是坐了火箭一般,2012年被校聘副教授,2014年当他刚步入三十而立之时,就评上了大学教授。
因为外型阳光俊朗,周牧在学校有个响亮的外号——“最年轻的高富帅”,同学们说,这“高”特指他学术高,让人“高山仰止”。
今天下午,在重庆邮电大学逸夫楼512无线定位与空间测量研究所,周牧正在和学生科研团队开例会,他把讲台让给了发言学生,自己坐在旁边,跟同学们打成一片,时不时对台上讲的话题和结论,提出问题,引导大家一起思考找答案。这是他给研究生上课的一种常用方式。
5年写100篇论文拥有30项专利
周牧的经历被很多同学视为榜样,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高中毕业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哈工大与美国匹兹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又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了博士后。
周牧学术上主要研究方向为定位导航与信息融合技术、信号处理与检测技术,年纪轻轻已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近5年来,公开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其中在科学检索(SCI)、工程检索(EI)有70多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0项,已有10多项获得授权。2015年入选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
任职重庆邮电大学,短短三年,周牧就被破格评为了教授。按照学校规定,导师最多能带6个研究生,上学期就已经有10多位大四的学生莫名而来,除了本科教过的学生外,还有一些像光电、计算机、自动化外专业的同学,希望成为他的研究生。
带着研究生参加国际研讨会
初来重庆邮电大学,带的第一届研究生,周牧的年龄仅比他们大两三岁。
研二的张巧是周牧的学生,也是学院最顶级的“学霸”,二年级的她能跟三年级拼奖学金,成绩在通信学院排第一名。
带研究生周牧的方法有些不一样,他会根据大家不同的论文方向,组建学习团队,一边科研,一边学习。每周安排时间给大家开例会,轮流上同学作报告,讲述自己论文的最新进展和科研新发现。
他对研究生的要求也是与众不同的,读研期间必须有参加国际专业研讨会的经历,每篇论文、每项专利都要中英文来写作。
去年张巧跟导师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GLOBECOM、WCNC国际学术研讨会。她说,这让她大开眼界,跟国外的同行交流让她更全面地接触到WIFI无线电定位技术,还交了一些本专业的外国朋友。其实张巧英语已经过了6级,但她还要去考雅思,就是为了能更流利地跟老外交流学术问题。
例会中有一名来自乌干达的留学生阿礼芝,他能说一点中文,但周牧喜欢用英文跟他聊,课堂上师生的对话经常是中英文夹杂在一起,很有些小型国际会议的氛围。
大课少“点名”迟到生却不多
周牧还在本科大三上核心课程《通信原理》。这学期他的课时大多安排在早上第一、第二节。
“早上8点上课,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开学第一节课,周牟就以“调侃”的方式给同学们“约法三章”,“我很理解你们,想多睡两分钟而错过上课时间的心情,我也不会为了约束你们,每节课都点名。我希望你们能珍惜大学的光阴,如果迟到了也欢迎来上课。只要你们悄悄的从后门进教室,最好是在我转身写黑板的时候,我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番话让很多同学心领神会,因为老师的通情达理,大家反而不好意思迟到了。
对于不及时交作业的同学,周牧不会“一刀切”给他的不及格。他很体谅年轻人一时的贪玩好耍,因此会给同学多次机会。课后周牟甚至给同学“交心”地说:“我虽然不提倡抄袭别人的作业,但抄总比不做好,一边抄一边思考,又比被动地抄好。”他反其道而行之,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作业的质量反而提高了。
大数据:
高校80后教授仍是凤毛麟角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教授中,80后近有3位,其中最年轻的是重庆邮电大学的周牧教授。另外重庆邮电大学物联网专业的王恒教授,1981年出生;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教授任彦荣1980年出生。
高校里的80后副教授相对要多一些,重庆交通大学有3位85后的副教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有40多位80后副教授。
调查:
年轻教授PK老教授 学生更欢迎前者
记者对9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了随机调查,如果年轻教授和老教授同时开课,同学们更喜欢听跟他们年龄相仿的年轻教授的课
“学术高,颜值高的年轻教授在高校很受欢迎。”本科大四的金潇潇说,老教授或许会在教学经验上丰富一些,但年轻教授说话,跟我们更会在一个频道上,我们的想法和感受他们或许会更能理解吧。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年纪与我们相差不大的年轻老师更容易跟我们交朋友。”本科生吴奇说,人长大了更愿意给同龄人去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