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

来源:新闻网  浏览:1363次  时间:2015-11-02

       经过前段时间的“双降”,国内名义基准利率1.5%,已经低于9月份的CPI1.6%0.1个百分点。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立时牵动各方神经。以往一直广为关注的个人财产的保值增值,一夜之间似乎就转变成了如何才能不缩水。

  但是有论者并不认同中国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就持此论。他从商业银行一年定期挂牌利率和实际加权平均利率、存款替代产品的收益率这两个方面来否认中国进入了“负利率”时代。根据他的统计,纳入其统计的银行的一年期个人、单位定期存款挂牌平均利率分别为1.96%、1.91%,较9月份CPI分别高出0.36和0.31个百分点;而商业银行新吸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实际加权平均利率为2.02%,高于9月份CPI同比涨幅0.42个百分点。

  而所谓存款替代产品,也就是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各类“宝宝”产品。据盛松成统计,9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4.08%,高于9月份CPI2.48个百分点;纳入统计的12只“宝宝”类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31%,较9月份CPI高1.71个百分点。

  从盛松成的上述统计看,目前的确没有进入“负利率”时代。

  但是,我感觉盛松成有点偷换概念。银行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宝宝”,并不是银行存款而是投资,不仅不受存款保险的保障,而且央行也一直在提示风险,不能把它们视为银行存款。如果以这类投资的收益率高于CPI涨幅为由,认为没有进入“负利率”时代,那么,民间借贷的收益率也显著高于CPI,但你能说就是正利率吗?

  中国公众所理解的银行利率,以及判断是否是“负利率”,当然是指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如果没有了这个标准,一般判断是否出现通货膨胀的CPI也就没多大意义了。也正是有了央行发布的这个基准利率,商业银行根据各自情况适当浮动的一年定期利率才有了意义。

  当然,我个人还是赞同目前并不是“负利率”时代,公众个人财产的缩水,并没有“负利率”这样的字眼看上去那么吓人。因为比较幸运,当前是低通胀。更幸运的是,各类金融产品的创新,使得大家的财产有了更多保值增值的渠道。假如没有这些创新的金融产品,再加上高通胀,那才是真正的“负利率”时代。

  真正的“负利率”时代随手就可以找出这么几个:1992—1995年、2003—2005年、2007—2008年、2010—2011年。这四个时期,CPI都远高于基准利率,而且金融创新产品也寥寥无几,假如仅仅依靠银行存款而没有其他投资渠道,个人财产肯定会大大缩水。所幸,后三个时期标志的十几年,恰好是房地产价格高涨的十几年。